三、廠 商 關 系 定 律
定律1合作之源是共同利益,合作之本是共同理念
經銷商代理廠家的產品當然是為了賺錢,但是廠家承諾的利潤只不過是“畫餅”而已,不能真正“充饑”。有些廠家,不管經銷商要什么都敢承諾,經銷商不是最后什么也沒得到嗎?
真正能讓承諾兌現的是合作理念,只有廠商的經營理念相似,才能痛痛快快地合作。有了共同的理念,雖然廠商不免爭吵,但不會發生原則性分歧。
定律2沒有廠家的支持,經銷商難以做起來。做不起來,廠家更不支持
優秀廠家能夠帶動一批優秀經銷商崛起,而優秀經銷商卻無法挽救崩潰廠家的命運。在局部市場起決定作用的可能是經銷商,在全局起決定作用的卻是廠家。
經銷商往往感覺沒做起來時廠家不支持,做起來后又不需要廠家的支持。那么,決定廠家支持的關鍵是什么呢?應該是“做市場的勢頭”。只有讓廠家看到成功的希望,廠家才支持。“做市場的勢頭”就是給廠家的希望,廠家就不害怕花錢打水漂。
定律3廠家最感興趣的經銷商不是大經銷商,而是最有潛力的經銷商
“我的地盤(市場范圍)大。”“我的客戶多。”“我的銷售額大。”“我經銷的品種多。”經銷商這些“夸耀”自己的話也許可以嚇唬沒有思想的小廠家,而真正有實力有想法的廠家卻會質疑:“經銷的品種多,結構是否合理?”
廠家尋找的經銷商時往往不是看現在,而是看未來。只要經銷商還有潛力才能把自己的產品做起來,否則,大經銷商也沒用。因此,廠家跟經銷商交流時,要少談現在,多談未來。未來才是吸引優秀廠家的砝碼。
定律4大企業找小經銷商,小企業找大經銷商
大企業的市場運作能力和市場控制能力強,他們希望找“聽話”的經銷商。他們不要求經銷商特別有想法,但一定要不折不扣地執行廠家的政策,而真正有思想的經銷商總有那么一點“不聽話”。他們對經銷商的主要要求就是能力,因為這是廠家不可能親自做的工作,其它工作如新品推廣、市場控制、廣告宣傳等都可以由廠家親自操作。
小廠家反而希望找到大經銷商,因為小廠家的市場運作能力差,他們希望把產品和政策交給經銷商后什么都不管了,其它工作都由經銷商來做。
定律5與優秀廠家找交道最難,與差企業找交道最容易
經銷商經常面臨下列困惑:看不起小企業,受不了大企業。希望廠家痛痛快快答應自己的條件,如果答應得太痛快,又感到害怕。
普通廠家,因為沒有談判資格,所以容易向經銷商妥協。而優秀廠家拿著標準比對經銷商,所以找交道很難。
優秀企業不會為了短期利益而損害消費者利益(如降質降價)因為坑人的事也許能掙一筆小錢,但不可能做大。
定律6優秀廠家是經銷商的“導師”。
廠家是經銷商最重要的資源。
優秀廠家不是在銷售產品,而是在提供“市場解決方案”,提供贏利模式。
優秀經銷商不僅僅依賴經銷商的能力,而且著眼于提高經銷商的能力。
優秀廠家不僅提供銷售方法支持而且輸出營銷思想、營銷理念。
定律7要真正獲得廠家的長期支持,一定要樹立“良民”形象
采取非正常手段也許能夠獲得廠家短期支持,但只有“良民”才能獲得廠家的長期支持。
廠家對經銷商最重要的支持不是政策,而是派遣能夠從高層獲得政策的人。因此,經銷商一定要說服廠家派遣最優秀的企業員到本區域市場。優秀業務員比普通業務員更容易獲得高層支持。
定律8只要經銷商敢出20%的錢活躍市場,廠家就敢出80%的錢
政策投入往往不是錢多錢少的問題,而是信心問題。高層總是想把錢投入有希望的市場。如果經銷商以實際行動投錢開發市場,廠家就會認為經銷商有信心,就愿意配套投入。因此,只要經銷商敢投20%的錢,廠家就敢配套80%的錢。
四、家 族 定 律
定律1家族企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族管理
經銷商所發家史,基本上是家庭的發家史。家族創業有以下好處:一是家族成員可以不計代價地工作,甚至可以不要工資,只要有口飯吃就行,外出人員就做不到。二是家族成員之間基于信任,可以不需要監督和制約,節省監督管理成本。三是創業初期資金饋乏時,以人力資源代替資金,完成資本原始積累。
如果說經銷商創業時的家族傾向是“不得已”的話,當經銷商做到一定規模后,家族味道就可能成為“成長的障礙”。
定律2親屬可能是最可靠的人,但只要沒有能力就是最可怕的人
經銷商愛用親屬主要是因為親屬可靠,但讓老板惱火的是這些可靠的親屬經常干一些可怕的事。沒有能力,可靠又有何用?
企業做大要從學會用不可靠的能人開始。正因為“不可靠”,所以需要建立管理制度,需要監督和制約。那些只敢用可靠親屬的人,是很難建立真正有效的內部管理體系的。沒有內部管理體系的支撐,也不可能真正做大。
定律3經銷商或許很難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但完全有可能建立“有現代味的家族企業”
要經銷商從家族企業完全脫胎換骨成為現代企業也許很難。脫胎換骨的過程不僅痛苦,而且可能導致內部震蕩。因此,建立有現代味的家族企業或許是一個比較好的過渡。即可以吸引家族成員參與管理,但必須對家族成員的參與出“體制性限制”:一是對家族成員同樣按優勝劣汰的方式考評任用,二是要求家族成員在體制內發揮作用,禁止體制外運作,特別要注意“私人場合莫談公事”的家族紀律。
定律4經銷商的脫胎換骨通常從辭退老婆和小姨子開始
這是很多大經銷商的切身體會。雖然這只是一個比喻性的說法,但確實有不少經銷商是這樣做的。
五、命 運 定 律
定律1廠家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淘汰“功臣經銷商”的過程
“功臣經銷商”被淘汰是一個沉重的話題,但是,當廠家不淘汰“功臣經銷商”,就可能被市場淘汰時,廠家可能不得不痛下重手。
一個時期的功臣,可能就是另一個時期的罪臣。那些為企業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功臣經理”、“功臣業務員”不也是不斷被淘汰嗎?這似乎不近人情,卻符合市場發展的規律。
蒙牛有一個著名的“三級火箭”論,第一級火箭助推衛星升空后就要被扔掉,由第二級火箭繼續推動。進入太空后,第二級火箭又被扔掉,由第三級火箭推動。蒙牛的論點雖然不像“淘汰功臣”那樣直白,但實質卻是一樣的。
定律2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經銷商的淘汰率和死亡率非常高,20年前的經銷商還有多少存在?積累的財富往往是“錢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了”。難道這就是經銷商的宿命。
每一次商業革命,首先是革經銷商的命。廠家的每一次市場重心下沉,都意味著大批經銷商被淘汰或限制經銷范圍。這是經銷商逃不過去的“劫難”?
有的經銷商說自己處于“五年一輪回”的周期循環之中。確實,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大約已經經歷了五代經銷商。
定律3經銷商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過坎”的過程
每隔3-4年,經銷商要過一次坎。成功過坎者在未來3-4年中會一馬平川,未過坎就會銷聲匿跡。
中國營銷大約呈現3-4年的營銷變革周期。市場環境每隔3-4年發生一次質的變化,生產廠家被迫全面調整營銷體系。在營銷體系調整過程中,營銷總監、區域經理、業務員相繼被調整。基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原理,經銷商也會經歷3-4年的調整周期。
定律4作為個體,經銷商也許可以左右自己的命運。作為整體,經銷商的命運決定于時代
盡管全國各地在不斷籌組經銷商聯合會,但與強勢廠家和強勢終端相比,經銷商總體仍然是“弱勢群體”。經銷商缺乏自己的代言人,缺乏自己的研究專家,在媒體上缺乏自己的聲音。在強勢廠家的崛起和強勢終端的崛起過程中,經銷商總是在夾縫中生存。
在出現全國性經銷商之前,無論經銷商在局部市場的規模有多大,在廠家眼里都只是個低層面解決的問題。雖然經銷商群體的絕對規模在增加,但相對規模的下降卻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定律5方向決定未來,模式決定成敗
營銷并非總是一條道走到底。今天成功的經驗可能恰恰就是明天失敗的教訓。因此,經銷商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調整方向。
把方向變成方法,把方法變成模式,才能找到成功的捷徑。營銷模式是營銷方法的普及以及營銷方法的標準化、程序化,它的作用就是讓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業績,而不是讓業務員們摸著石頭過河。
模式總是有前提的,當營銷方向發生變化時,曾經有效的模式不再有效。因此,一旦確定新的營銷方向,就應該廢止舊模式,尋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