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居人物網編輯整理)孫正義在23歲的時候,得了肝病,整整住了兩年的醫院。在兩年當中,他閱讀了四千本書籍,平均一天閱讀五本書籍。孫正義在讀完了四千本書籍之后,根據自己讀書的心得寫了從事四十種行業的發展計劃。一出院,他就以堅定的信念決定進軍計算機行業,并從這4000多本書中總結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創業方案。
孫正義剛創立公司時,他的員工只有兩個。公司開業那天,孫正義站在公司裝蘋果的水果箱上面,跟他的兩個員工說:“我叫孫正義,在25年之后,我將成為世界首富,我的公司營業額將超過一百兆日幣!”那兩個人聽了之后,立刻辭職不干了,他們都以為老板瘋了——但他們不知道孫正義強大的自信來自于兩年之內讀了四千本書籍。
01人生藍圖
先來決定要登的山吧!這是體現孫正義基本人生觀的一句話。孫正義19歲時制定了人生規劃:20歲開始揚名,30歲開始積累經費,40歲開始靠人力決戰,50歲開始實現事業,60歲開始傳給下一代。
孫正義會在新年來臨時制定自己的年度規劃,每過幾個月便會逐項檢查自己正在進行的項目的問題所在,然后他會將核查結果打印出來隨身攜帶,早晚上下班的時候拿出來看看。這樣,孫正義就在那項50年規劃的基礎上,持續思考自己今天該做什么。
0270%法則
如果覺得自己在某項事業上有90%的概率獲得成功,可能已經有同樣有把握的競爭對手存在,這時動手為時已晚。如果成功率在50%,就市場的生命周期而言,可能時機尚早,同時也意味著自家企業與競爭對手相比并未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業內第三方將無法判斷應當追隨哪一方。因此,70%的成功率是個重要的參考指標。
03做出1000套商業計劃后再來
創業者做商業計劃時通常會基于營業額數據做出樂觀、平庸和悲觀三套方案,但孫正義認為三套商業計劃不夠,需要“1000套”。新興市場沒人知道競爭對手會采取什么樣的商業戰略,可能性不勝枚舉,只有找出方案的主軸,即用戶獲得率、客單價、設備投資額、用戶獲得成本等前提數據,才能摸索出正確的答案。
04要做成一件事,必須用減法
孫正義總是先設定好最終目標,再通過減法確定過渡目標,然后才開始邁步。 “要實現某項目標,在目標的前一階段要做到什么,而要做到這一點,又要在它的前一階段做到什么。”
05提供自己認可的產品
自己騙不了自己,最難說服的對象就是自己。軟銀推出的手機,孫正義都會親自了解一番,只有那些能被他認可的型號才會成為軟銀推出的產品。孫正義和他人談判合作之前,都要先和公司內部人士充分探討,制定雙贏的方案。否則一味追求己方利益,缺乏令對方信服的理由,只會讓自己心虛、對方戒備。
0610秒內想不清楚的事先不做
孫正義進行決策時,總會瞬間做出結論。不過有時他也會因一時“無法決定”而將相關事項暫時擱置。經營者如果思考良久依然無法得出結論,還是不要給出結論的好。在他看來,無法立即決定是存在決策所需的關鍵資料,所以這時,他會讓下屬收集、準備所需要的材料,以便作出正確的決策。
07全力以赴決一勝負
未來是不確定的,比方說無法預測產品推出后競爭對手的反應、成本的變動等。只需要按照自己預定計劃去做,就算做得不好,任何一件自己做過的事,也會為將來的自己積累經驗。
80年代,孫正義創辦的個人計算機雜志出現了嚴重虧損,但他并沒有削減雜志部門的支出,反而拿出1億日元投放電視廣告,并且大幅度加印雜志為全國各地書店供應10萬冊刊物。結果,這10萬冊雜志全部賣光了。
在市場擴張階段,即使出現虧損也不要削減支出,反而應當加大投資提升營業額,這一點很重要。
08公布目標鞭策自己
“公布目標并努力實現,風險雖然高,卻值得一做。”孫正義向來都會公布自己的目標,這樣風險很高,不留給自己后退的余地,但借公布的機會,他也可以聚合人力、物力、資本、信息等各類資源,也可以對自己、對公司形成一個鞭策,從而幫助自己走的更遠。
09先覆蓋、后挖掘
創業企業很難兩者兼顧,成立之初,應先以爭取用戶和市場份額為首要考量。比如雅虎日本,一開始就是個按類別劃分的門戶網站,然后才又增加了購物、網上拍賣等業務。
10和龍頭企業合作
如果能與龍頭企業達成合作,就算默不作聲也會一路順利。孫正義總是選擇與龍頭企業搭檔,是因為可以借此享受到龍頭企業的品牌號召力、價格競爭力等優勢。和龍頭企業合作并不簡單,對軟銀而言,有時也會面臨苛刻條件,但長遠來看,這仍是成就事業最為可靠的方法。
11別問“為什么做不到”
企業在擴張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此時,領導者不能問“為什么做不到”,而是必須不斷向自己拋出問題,即“怎么樣才能做到”。同時,領導者也不能疏遠那些會解釋“為什么做不到”的下屬,如果公司里沒人回答這個問題,公司就會在帶“病”的狀態下發展,導致問題越滾越大。
孫正義永遠不接受“有難度”、“做不到”這種理由,即使是客觀條件不允許,他也會想辦法突破限制。既有毅力,又有相當的靈活性。
12直接說結論提高效率
孫正義只給下屬10秒鐘時間匯報,如果在最初的10秒沒能讓他了解到重點,他就會說:結論是什么?從結論說起!孫正義可以從結論推導出這一結論的大概邏輯,如果邏輯上有疏漏或錯誤,或是關系重大的問題,他會謹慎地向對方求證。這樣的做法,不僅提高了孫正義的效率,也提高了軟銀整個公司的時間效率。
13掌握不亞于專家的知識
孫正義手下集合了一批運營、法律、財務、廣告領域的一流專家,他會就各類事務和這些專家人士探討。因此孫正義在知識的實際運用上得心應手,水準甚至在專業人士之上。所以在公司運營上,他從來不會漫不經心的詢問“下屬要怎么辦”,而是有明確的想法。
14無論批評正確與否,虛心面對
“高水平的批評能夠提高成績,低水平的批評能夠加強忍耐力。”無論是面對公司內部還是外界,孫正義都始終聽取批評意見,甚至在推特上鄭重其事的回復批評者。面對高水平批評,他會充分探討,面對低水平的批評,他也不會阻止對方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