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醒來刷手機,一看馮小剛又上頭條了!
原來據媒體報道,華誼兄弟的2020年年報公布后顯示,浙江東陽美拉傳媒有限公司2020年的凈利潤僅有552.38 萬元,低于業績承諾1.749億元。根據對賭協議,馮小剛需要賠付業績補償款約1.68億元。
這已經不是馮小剛第一次和華誼兄弟對賭失敗,在2018年,東陽美拉實現凈利潤6501.50萬元,同樣低于業績承諾1.32億元,根據協議,需要賠付業績補償款6700萬元。
兩筆賠款合計2.35億元。
但實際上2015年,華誼兄弟收購東陽美拉70%的股份,僅僅并購款就大約10.5億元,如此算來,哪怕馮小剛按協議給華誼賠償,但其實還是凈賺8億元。
其實對于馮小剛這種咖位,2億元多嗎?可能完全傷不到筋骨。
2018年的《手機2》事件,實際上已經預示著屬于馮小剛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雖然2019年馮小剛還推出了《只有蕓知道》,豆瓣評分勉強6.4分,但票房只有區區1.56億元,還不及針砭官場的《我不是潘金蓮》的三分之一。
對于個人而言,馮小剛談不上我心目中的一代大神,但至少從心里還是挺喜歡他的。尤其是當拍出《我不是潘金蓮》之后,讓我對他肅然起敬。我覺得馮小剛已經拍了一輩子大獲成功的賀歲片,還要去拍這種反映官場、危險性 極高的諷刺電影,真是“吃飽了撐的”,這讓我意識到,馮小剛雖然表面有點混不吝,四處開炮,但依舊是一位真誠、對生活懷有熱愛和堅持努力并接地氣的電影導演。
但時代終究滾滾而去,對于馮小剛這一代的敘事手法,已經顯然無法適應當下的時代和年輕人了。現在廣受歡迎的是《我不是藥神》、《你好,李煥英》這種相對直接、簡單、質樸的情感表達,而不是那種不見答案只見過程,峰回路轉撓人心頭,期望引發更多思考的含蓄表達,以及其背后彰顯的野心和追求。
實際上,隨著90后甚至00后逐漸站在舞臺中心之后,社會已經變得越來越公開、透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簡單、純粹和直接,情感和表達亦如此。人們不再喜歡有點“繞”、有點“故弄玄虛”或比較“復雜”的東西,那是一種被視為“過時的”、”油膩的’或“傳統的”東西。
正如當代法國哲學家吉勒·利波維茨基所說,超現代的個人不再顯示出改變世界,創造無產階級社會和新人類的野心:他只想“呼吸”,活得更好、更“輕”。馮小剛曾經給我們帶來輕快,但我們現在可能需要更輕的東西。
無論馮小剛,還是張藝謀,終將退出歷史的舞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特點和使命,創造過、努力過、被認同過,便是最完美的結果,完全不必奢求生命長青,基業永存。
我想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終究會有很多人,會想念起《不見不散》那種一波三折的愛情,《非誠勿擾》中平凡人對情感的追求,以及《芳華》里每個個體對自身意義的尋求,然而在想念的同時,我們都不得不走向未來。
但無論愿不愿意,我們都必須對過去說再見。
再見了,馮小剛!
最后,附上2017年我看完《芳華》時寫的短評:
馮小剛越來越喜歡拋出一個現象來描述而不是給出一個答案來深究,他把作業留給大家,甚至都不愿給出一個明確的結局,《我不是潘金蓮》如是,《芳華》亦是。
歷史滾滾,無數個有意義的個體,構成一個無意義的集體;無數個生鮮活潑的青春,組成一個乏味無趣的時代。然而,再精彩的芳華也被時代碾壓而過,不留一地雞毛。最終無處追憶,無處探尋。這即是無處安放的青春,也是終將流逝的繁花。
但馮小剛轉身為他們立了一道碑,碑上無字,內容卻在每個人心中。無垠的夜空終究需要無盡的繁星來標記。正如王小波所說,“我看到一個無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