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居人物網 - 匯聚家居精英、傳播家居文化、引領家居潮流

    當前位置:首頁 > 家居文化 > 企業文化 >

    文化自信的關鍵是人的價值自信

      “文化”是我們頻繁使用的生活詞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用“這個人真有文化、真有素養”、“這個人真沒文化、素質真低”等語言表達對一個人的思想內涵和行為表現的基本價值判定。

    u=1068351121,3941728498&fm=26&gp=0.jpg

          因為我們知道文化與人相關,但對于文化內涵現實價值的使用缺乏清晰的認知,造成的結果就是文化與人間價值建構的思想邏輯混亂,一切以人創造的現實產品都打上“文化標簽”,做出“虛假”的價值判定。

      并且隨著“文化自信”理論熱詞的廣泛使用,現在對于文化自信的研究已經不再是一般性的理論闡述,而是關注文化自信深刻的價值內涵與踐行邏輯。所以我們有必要深刻探討文化與人之間的價值關系,對文化自信做必要的價值闡述。

      文化發展的實質是“以人成文,以文化人”

      以文化人是文化發展的內涵。《周易·賁卦·彖傳》有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

      文化是人的本質的存在,人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作為人的創造物也在塑造著人,人是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價值主體,人承載著社會發展進步的文化意蘊。但是,在其現實性上,文化與人的發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具體的歷史時期,先進的文化促進人的發展,落后腐朽的文化束縛限制人的存在與發展。

      因此,人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就需要進行主導性的調節和優化,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人作為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價值主體,在文化發展中發揮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價值重建的可能性。人的價值重建是尋求心靈安寧、選擇幸福生活的關鍵,是文化根系所在。

      文化中的人并不是脫離于社會現實而孤立存在的抽象個體,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勞動創造出滿足自身及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物質資料,并賦予勞動產品一定的價值符號和價值意義,形成一定的文化形態表現出來。

      自信是社會關系中的人出于對自身理想信念和實踐能力的自我肯定與確信,其實質是對自我價值觀念的整體自信,即價值自信。文化自信是指現實社會中的人對本民族優秀文化在順應時代潮流、引領社會發展等方面保持高度的信心和信念。

      人作為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價值主體,在文化發展中發揮著人的主觀能動性,凸顯價值建構的可能性。人的價值建構是尋求心靈安寧、選擇幸福生活的關鍵,是文化根系所在。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區別于無意識的動物,人依靠“物的尺度”與“人的尺度”兩種尺度在勞動過程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生產生活實踐,以滿足自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兩個尺度的統一是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統一,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內在尺度的統一。

      文化作為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社會意識形態存在物,是人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社會存在的深刻反映。人通過勞動創造出滿足自身和社會需求的生產、生活資料,人的價值正是在這種社會性的勞動創造中體現出來,并隨著社會歷史的進步發展而不斷深化。

      在勞動生產的社會實踐中,人的主觀能動性、現實性和社會性凸顯出來,文化由現實社會中的人創造,并反作用于人、服務于人。因此,區別于抽象孤立個體的社會現實中的人才是文化價值建構的主體。

      文化價值的根本是人的價值

      進一步來說,文化價值的根本是人的價值,人的價值是一切價值的根本。人既是價值的主體,又是價值的客體。價值是一種主客體之間需要與滿足、承認與被承認、表達與被表達的對象性關系反映。價值只能存在于主客體的關系之中,它不可能孤立的存在于主體或者客體之中,不可能脫離主客體關系而存在。

      文化價值是文化哲學、價值哲學理論探討的重要內容之一,文化價值可以表述為“人們用文化的標準來衡量的事物、現象和行為的價值。文化價值的大小主要看這些事物、現象和行為滿足人們文化需要的程度以及對文化發展的影響和作用。”文化的價值、意義或功用正是通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表現出來的,人的價值是文化最深層次的價值表達。

      首先,“人”并不是孤立抽象的個體,而是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活生生人的總體。區別于抽象孤立個體的社會現實中的人是文化價值建構的主體。一切價值正是由于關注人本身以及人生活的現實世界才具有價值。

      其次,從文化與人的對象性的主客關系中來說,人是文化創作的主體,文化作為人價值觀念的集中表達,在“以人成文,以文化人”的主客體對象性轉化過程中,多樣化的文化代表著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域人的價值特征,并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不斷進步。

      最后,無論是物的價值、文化的價值都離不開價值的主體即人,都需以人為主體在主客體對象化的價值關系轉化中進行一些列復雜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人的價值根本上是在社會生產生活中尋求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從而為了更好的發展進步。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只能在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中得以實現。文化作為人的價值觀念的集中表達,同樣只能在人與社會關系中得到交流與傳播。人是價值表達的主體,文化價值表達的第一原則并且是根本原則只能是遵循人現實生產生活的實踐規律。

      所以,無論從人的現實性、人與文化的主客體對象化過程或人的根本價值等方面闡述,都離不開文化的“人本主義”意義。在價值的主客體對象化過程中,可以表達為文化價值的根本是人的價值,人的價值是一切價值的根本。

       文化自信的邏輯旨歸是人的價值實踐

      文化自信的價值邏輯是人的價值實踐。文化自信的價值生成遵循文化主體的價值實踐原則,即積極建構主體性的文化價值體系,選擇適合本民族現實發展需要的文化價值內容。

      文化自信的價值主體是社會現實中的人,文化自信的關鍵是人的價值自信,人積極的價值實踐是文化自信最可靠的價值確信過程。在文化自信價值建構的過程中,必然要處理各種優秀文化的價值優化問題,對不同的文化價值進行區分辨別和判斷選擇。

      人的自信是一種在社會交往互動關系中通過一定的價值標準,做出的自己的價值選擇和價值判斷,并具體表現在行為抉擇和行為狀態中的自我肯定、自我確信。

      人的自信的第一環節是停止成為獨立的、孤單的個人;第二環節是在他人或者社會中找到自己,肯定自己。簡單地說:人的自信是人的價值與實現的統一。人的自我價值的肯定與確立體現在社會交往互動活動中。

      一方面,人在社會交往中,希望得到別人甚至社會對自己的肯定,實現自我存在的價值;另一方面,為了得到自我價值的肯定又積極的與別人交往,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念。

      但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指出:“人之為人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本性的豐富性、微妙性、多樣性和多面性。”正因為人是復雜的,主體的自我意識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人往往容易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加給別人,夸大自己的主體意識,這就偏離了人自信的價值內涵,走向狂妄自大的深淵。

      在社會交往中,關鍵是要積極的與他人溝通,不斷調整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達到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和諧統一。所以,人的價值與人的自信是緊密相連的,人的價值實現程度即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契合程度決定人自信的發展程度,最后達到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即是人自信的最好表現。當然,人的價值不僅在于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而且需要外在的評價判斷。

      既然人的自信是一種價值肯定的實踐過程,是對自我存在狀態的肯定,那么就需要進一步解決要實現人的自信做什么、如何做的問題。有能力做是對于人的存在狀態層面而言的,可以做是對于人的價值行為層面而言的。

      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提出:“德性是一種選擇的品質,存在于相對于我們的適度之中。”人在社會活動中做什么,如何做關鍵在于選擇“德性”的生活,這種德性的生活根本取決于行為者自身的主動選擇和實踐。

      《論語-顏淵》里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選擇一種德性生活的準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在社會交往中實現人自信的重要實踐路徑,其中關鍵在于和諧有效的溝通交流和行為實踐。

      德性,是一種選擇的品質,同時也是一種力量,它有鼓舞人心,感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力量。道德力量的強大關鍵在于德性來源于人心,是人性內心力量的迸發。

      人在生活中,首先要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盡心知性,依據自己的能力做事,獲得生命的可靠性即生存狀態。

      其次,在與他人、社會的交往中回歸人的本心,成為人并尊敬他人,尊重人格的價值,選擇德性的生活,平等待人、和諧相處。

      最后,經過適度的選擇與德性的實踐才能實現人的存在價值,獲得生命的尊重。《禮記·中庸》提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要人積極的參與社會生活,用行動、實踐去享受僅靠思維把握不了的人生的清醒與寂靜,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質,達到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實現人的自信,這就是“德性的生活”。





    分享到:

    伟德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