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用輸出倒逼輸入
人類已經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現在已經有大量的存量知識,只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學習,就可以了,沒有必要也不應該自己再去黑夜里自己摸索了。現在的時代,是終身跨界碎片化學習的時代,如何培養剛畢業的大學生菜鳥,快速精確地習得優質的知識、技能,是每一個老板、管理者必備的能力。
人類在學習上有一個人生學習進階金字塔,這是筆者化石哥自己的總結,見下圖,學習效果最差的就是只有輸入沒有輸出的第一級:聽別人講,看別人寫的,這個不用多講,大家有點學習經驗的人都知道,這個基本是左耳朵進右耳出,學習效果是最差的;學會了東西講給別人聽是學習進階的第二級,已經有輸出了,比第一級好了;第三級是寫給別人看,很多人是能講不能寫的,因為書面寫作比說高了不止一個數量級,書面寫出來對系統能力、邏輯能力、文字表達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級就是親自干了講給別人聽,為何很多創業者、企業家愿意在“混沌大學”免費分享自己的干貨心得,因為自己的實踐經過對別人講出來,是一個非常好的系統梳理的“輸出”,很可能把自己干不明白、想不明白的事情,想通了;最后一級就是最高級,自己親自實踐后的“歷事練心”,在通過著書立說的系統“輸出”,對人的提升是最大的,學習效果是最好的。馬云辦的湖畔大學,就是運用輸出的3階與4階方法,來教育與培養已經實戰多年的企業家學員的。
筆者化石哥對剛畢業的大學生、菜鳥、職場新人的具體培養方法就是“指定書籍寫讀后感”。對應到“學習金字塔”,我們可以看到這是輸出的第2階“寫給別人看”,一般要求寫2000字左右讀后感,更進一步的做法是把書里的精華做成思維導圖或者做成能對別人講課用的PPT,這是更高的“輸出”要求。
筆者化石哥每年的讀書量不少于300本,所以精選了從行業、職場、品牌、營銷、終端、溝通等20本書籍,循序漸進地讓職場菜鳥閱讀,一般周期是一個星期讀一本,提供給筆者書面讀后感,20本書三個月內基本完成。
筆者培養的三個成功90后,都是用這種方法,高強度地持續了三年,每周一本書,每周一個讀后感。其中一個90后曾經說:跟韓老師三年,寫了上千個PPT,水平能不高嗎?!
02相信頻率的力量
對于人來說,每天面對的都是頻率,一天吃三頓飯,一天睡覺8小時,每時每刻都在呼吸,每時每刻都在心跳,這些都是頻率。有一個真理就是頻率越高的事情,對我們越重要!你可以一天、兩天、三天甚至一星期不吃飯也不會死(比如道家的辟谷),你可以幾天不睡覺也不會死,但如果讓你停止心跳一分鐘,停止呼吸一分鐘,你馬上就會死,因為呼吸、心跳的頻率是最高的,頻率越高的事情對人越重要!
所以,筆者化石哥自己總結出一句話,就是“相信頻率的力量”。每個成功的人士,不管是創業人士、職場人士,都是死磕自己的典范。知識大牛羅胖就不用說了,從原來最早的每天早上六點半的60秒,到現在“得到”APP里的每天不間斷的“羅輯思維”,這么高頻持續的輸出,保證了羅胖永遠是個甩普通人100條街的知識大牛!
所以,筆者經常問自己的培養的部下、新人,“你每天高頻發生的事情是什么?”“你每天高頻發生的行為決定了你未來的樣子!”“相信頻率的力量!”
筆者化石哥也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是個相信頻率力量的鐵桿粉絲。筆者化石哥在家居行業十年,出了七本行業專著,都是每天不停地輸出,在博客時代,寫了上百篇博文,自從移動互聯網有微博開始,化石哥已經累計寫了1萬2千條心得,每個心得都是知識晶體,在需要的時候,就會組成“知識項鏈”:變成一篇文章,或者變成一本書。
現在筆者化石哥每天發出原創微日記3-5條,都是在做“相信頻率的力量”的事情。
03僵化固化優化
筆者化石哥曾經發出感慨:唐詩之后全是墮落——文明的發展并不自然意味著人類各項能力的提升,很多時候是能力的退化,比如對美的感受能力與表達能力。唐詩達到登峰造極后一路下滑,現代絕大多數人見了美景美人,只會說,真TMD好看!
為何現代人的學習的渠道、學習的工具越來越先進,但能寫出唐詩這樣好詩的人越來越少了呢?自南懷瑾后,中國很難再出現國學大師了呢?筆者認為,很大原因就是我們現代人擯棄了文化學習的規律“僵化固化優化”。很多國學大師、包括毛澤東主席,少兒期都是在做“僵化”的動作,死記硬背四書五經、國學經典,但現代人能背出幾句唐詩已經不錯了,要背出四書五經,根本就沒有幾個人了!所以,沒有經過這種“僵化”死記硬背的學習,不可能打下深厚的國學基礎,更談不上能出國學大師了!
學習的最重要的方法論,就是先僵化,白話說,就是“死記硬背”,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背多了,自然就能慢慢悟出書中的精華了;固化就是爛熟于心,優化就是能脫口而出。學習的過程就是先僵化,死記硬背;后固化,爛熟于心;再優化,脫口而出。
筆者化石哥就是用這套“僵化固化優化”的學習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部下學習成長的,小到賣點話術,大到系統理論,都可以用這個方法循序漸進,漸入佳境!
04最后,就是這個“金三角”里的“教練式及時反饋”
古人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路!
在教人如何成功學習的《1萬小時定律》暢銷書里,也談到一點,成為專家、高手的1萬小時定律中,“持續獲得有效反饋”,即及時反饋非常重要。
為何再牛逼的運動員,哪怕是他拿了世界冠軍的頂級運動員,都需要教練。教練最大的用處是什么?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強的自學能力,對他們而言,老師和教練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及時的反饋。一個動作做得好與不好,最好有教練隨時指出,本人必須能夠隨時了解練習結果。看不到結果的練習等于沒有練習。
筆者化石哥在帶90后時,充當的就是“教練式及時反饋”的作用。對90后的動作、作業、表現、學習成果,提供教練式的及時反饋,筆者某種程度上充當的這些90后的“鏡子”,讓他們能照見自己,及時糾偏動作,及時提供改善建議,讓他們少走彎路!
很多老板、經銷商抱怨,現在人難招。其實,所有老板的潛臺詞就是:招來能用的人越來越難招!人是需要培養的,特別是現在的9095后剛畢業的大學生,都需要培養,很難拿來就用。掌握了筆者這套“金三角”培養模型,實踐到位,一定能培養出你想要的人才。
化石哥,終身學習者,終身誨人不倦,一枚營銷活化石,愿做年輕人的墊腳石、鋪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