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過一句很有趣的話:
這個世界不屬于80后,也不屬于90后,更不屬于00后,那屬于誰呢?屬于——臉皮厚的!
哈哈哈還真是話糙理不粗,一語中的。臉面,向來是我們最重視的一樣東西。
很多人為了臉面活,為了臉面死,為了臉面困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自我滿足。
他們不知道,一個人的世界、格局變大,恰恰是不要臉開始的。
01
1995年,有一個小伙子,和朋友湊了2萬塊錢開了家公司。
剛營業沒業績他愁得要命,總不能等著喝西北風,于是他主動上門去拉客戶,推銷公司的互聯網產品“中國黃頁”。
那時候大家不知道互聯網是啥玩意兒,都認為這人是搞傳銷的騙子,把他拒之門外。
吃閉門羹的滋味不好受,換作一個臉皮薄的人早放棄了,但他沒有。
他臉皮厚,不怕拒絕,一家一家敲門,一遍遍“對牛彈琴”,兩年后,他竟然把營業額做到了700萬。
后來,他創立阿里巴巴,資金遇到困難時,他同樣到處拉投資,厚臉皮地在投資人面前一遍遍地講阿里巴巴的宏偉藍圖。
別人都覺得他滿嘴跑火車,不愿投錢給他,但他全然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堅持到底,才有了如今的商業帝國。
他就是馬云,他的人生信條其一是:不要臉,堅持不要臉。
這里的不要臉,并不是貶義詞,而是說他能夠為自己熱愛的事業豁得出去,放得下身段,彎得下腰,沒有死要面子活受罪。
前太平洋集團總裁嚴介和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
“我們干大事的從來不要臉,臉皮可以撕下來扔到地上,踹幾腳,揚長而去,不屑一顧。”
一個人的格局變大,從他臉皮變厚開始,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專注為夢想而努力。
02
革命家切·格瓦拉說:“當你知道了面子是最不重要的東西時,你便長大了。”
年輕時的黃渤,在拍一個富有喜感的片段時,他按照導演要求表演得滑稽搞笑,拍一條就過了,可他閑下來后,覺得不對勁兒,想找導演重拍。
導演瞪大眼睛問他:“哪里不妥?”
他認真地說:“那不是喜劇,而是鬧劇。”
導演白了他一眼說:“劇本怎么寫,你就怎么演。”
在導演面前碰了壁,他又去找編劇。
結果編劇不耐煩地說:“導演都沒說什么,你起什么哄?”
接連受到兩個人的冷眼相待,臉皮薄的早都偃旗息鼓了,黃渤還沒放棄,晚上他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紙條上,塞進導演房間門縫里。
第二天一早,導演找到他說:
“你小子居然真能把喜劇和鬧劇分清,就沖這一點,我重拍那段戲。”
原來,黃渤在紙條上寫的一句話打動了導演:
“鬧劇和喜劇其實只有一線之隔,最大的區別就是,鬧劇里沒有認真,也就沒有了意義,而喜劇是一個人特別認真地去做在別人看來特別傻的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電影上映后,他的角色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更多的橄欖枝拋向了黃渤。
很多時候,機會往往垂青那些愿意厚著臉皮再多爭取一次的人,舍得下臉面,才能在成功的路上更進一步。
黃渤的厚臉皮,不是不知羞恥,而是他明白藝術的真諦遠比淺薄的臉面重要。
一個格局大的人正如此,不在乎他人的評價,只對自己的事情拼盡全力,這是他變強的開始。
03
而一個人格局開始變小,是從他臉皮變薄,過分自尊開始。
項羽烏江自刎,眾人勸他再堅持一下,他覺得無言愧對江東父老,“富貴不還鄉,猶如衣錦夜行”。
我打了那么多次勝仗,就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輸一次,我的顏面掃地,怎么面對世人的眼光!
所以他抹了脖子,為了臉面而死。
競爭對手劉邦,跟項羽打仗那是交手必敗,但他有一點好。
我臉皮厚,打不過你就跑,管你什么吃瓜群眾的眼光,敗而不餒,最后贏得了天下。
臉皮薄,怕人說,怕人看,渴望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往往會扼殺你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04
作家馮唐有句經典的九字真言: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
活在這世上,要多點勇氣,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兒,放下輸贏和臉面。
人很多時候都會固步自封,像井底之蛙,只敢在洞穴里仰望外面的天空,臉皮不厚點兒,都不知道跳出去看看世界的精彩。
愿你內心足夠強大到不在乎外界的眼光,也愿你能夠為自己熱愛的事業豁得出去。